马连良(1901-1967),中国近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京胡演奏家和戏剧理论家。其艺术生涯长达六十余年,在中国戏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在旦行的创新上成就卓著。作为一代宗师,马连良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思想体系上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京剧美学观。
# 一、马连良的艺术生涯与成就
马连良出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其父马玉芳是当时著名的小生演员。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的他自幼习艺,师从于程长庚之子程继先学小生,并得到谭鑫培等名家指点。青年时期,马连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唱腔、念白和表演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1925年,马连良首次登台演出《战宛城》,一炮走红。此后他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剧目,如《四进士》、《穆桂英挂帅》等,深受观众喜爱。他还多次参与电影拍摄,并在抗战时期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 二、马连良的表演风格
马连良在京剧中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表演上追求“文武兼备”的艺术境界。他所塑造的角色多为巾帼英雄或风流才子,既表现出人物性格中刚柔并济的特点,又不失细腻情感与深刻内涵。在唱腔设计方面,马连良讲究旋律优美、音韵和谐,并注重感情表达的自然流畅;念白上则追求文雅精炼、声情并茂。
表演时他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及身段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尤其擅长通过眼神交流传递情感信息。在处理角色关系时,马连良善于把握矛盾冲突中的微妙变化,并以此推动剧情发展。这种细腻入微的表现手法为他赢得了“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的美誉。
.webp)
# 三、马连良的思想体系与美学追求
马连良不仅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上。他认为京剧作为综合艺术形式应该兼收并蓄,既要保留传统精华,又要吸取外来文化营养;同时强调表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主张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融入作品之中。
在表演理论上,马连良提倡自然、真实地表达人物情感,反对刻意做作或过分夸张。他提出:“演员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地表达感情。”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京剧艺术家。同时他还强调“以情带声”,认为演员在演绎角色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使表演更加生动感人。
.webp)
马连良还注重剧本的选择与改编工作,在保留原有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适当修改润色,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理论中的某些概念来丰富京剧的表现手法。比如他在创作《穆桂英挂帅》时借鉴了莎士比亚悲剧中主人公命运安排的方式,使该角色更具悲剧色彩。
# 四、马连良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贡献
马连良在其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态度。面对传统戏曲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压力,他勇于打破陈规陋习,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又时刻不忘回归本源、继承发扬先贤智慧结晶。
.webp)
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马连良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丰富了中国京剧艺术宝库,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收徒甚多,言传身教之下培养出了许多杰出弟子如张君秋等;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在抗战时期组织赈灾义演,并捐款捐物支持民族解放事业。
马连良去世后,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财富仍被后来者不断传承与发扬。1986年京剧界为纪念他逝世二十周年特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003年北京京剧院为庆祝其诞辰一百周年也举行了隆重庆典,并将《穆桂英挂帅》列为保留剧目长期上演。
# 五、结语
.webp)
综上所述,马连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思想体系上同样有独到之处。他主张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努力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剧本创作和教学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这些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德才, 《马连良生平及其贡献》,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年.
.webp)
2. 石夫, 《京剧史话: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
3. 季国平,《马连良与现代京剧的创新》,载于《戏曲研究》2008年第4期。
上一篇:岁币与夜奔:历史的两面